程子华晚年自辩:我从未反对过陕北红军迎接中央都是此人造谣
来源:半岛综合平台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12-26 21:47:35详细信息
1942年,一场高级干部会议,一场“肃反”风波,再到后来一个革命先烈在晚年的独白,道出不少事情。
这场风波的起因,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因,有人,曾反对陕北红军迎接中央,时任西北局书记的高岗仅仅几句话,就将程子华,这位时任中央北方局委员、冀中军区政委、冀中区党委书记职务的司令员牵扯其中。
一位功勋卓著的兵团司令,却在晚年的时候,要去澄清一件事情,原因为为何?要说荣誉和履历,他其至少是元帅级别,有人说这事儿要追溯到中央苏区的时候,又有人说是他公然抗命,与上级不合,故意污蔑。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有如此传奇的履历,又是怎样一件事,要记得如此之久?这位兵团司令员就是曾经我军解放战争兵团其中之一的首脑,程子华。
论贡献,论能力,程子华丝毫不输其他几位,更别说这19个兵团之中还有一位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
如此有能力之人,却还要在晚年去澄清的一件事究竟是什么?说之前还是先了解了解这位功勋卓著的先辈。
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17岁就考入了太原省师范,可以说相当聪明,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后来还考入了黄埔,6期学员。
要说在智商这方面,程子华绝对一流,后来的广州起义,也有他的身影,广州起义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程子华却没有被埋没才华,他秘密进入国军之中,做着兵运工作。
然后在1929年年底,领导并发动大冶兵暴,这场武装起义,程子华拉起一支700余人部队,这些人也是后来红五军的中流砥柱。
当时我国的情形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内忧外患不断充斥在中华大地之上,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程子华的优秀能力依然没有被埋没,一路做到了师长。
从跟随周总理指示来到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红25军的军长,领导小长征,后面红25军抵达陕北与红26,红27合编为红15军团。
在这里能够说是众星云集,徐海东,刘志丹,那都是能力出众之人,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程子华都能担任军团政委,可见其能力非同小可。
当然,再往后说履历,程子华还有更多的辉煌事件,最为著名的就是其作为塔山阻击战的主要领导人,指挥了这场可以说奠定新中国国运的战役,在衡宝战役之中,程子华也立下大功。
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但是有这么一件事儿,陕北的一件“公案”,让程老记了相当之久。
在1954年的时候,西北问题座谈会议上,程子华开口说起了当初没有去迎接中央的事情,这事儿甚至后来在晚年的回忆录中,程子华还专门的写了出来。
这一场围剿的声势相当浩大,彼时的蒋介石集结了不少部队,完全是优于我军的兵力部署,采用着南进北堵,各种方针来压缩蚕食我军的生存空间,希望将陕北的红军扼杀在这块黄土地之中。
但是这场围剿,最终是以军的溃败结束,在徐海东刘志丹同志的英勇指挥下,我军是左右开弓,切断了敌人补给线,同时在劳山东西山区设伏,一场战斗打了整整5个小时,以我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就是著名的劳山战役。
但当时,对外要面临围剿要抗争,对内,还有着一场危机,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之局。
这个时候陕北地区根据地,正逐步陷入到一次动荡之中,因为一些错误的情报,由于一些主观武断的判断,而展开了一次错误的“肃反”行动,这场行动对陕甘边根据地全部覆盖,几乎是让整个陕甘边根据地面临着相当严重的危机。
此时位于陕北地区的红15军团是缴获了一份敌人的文件,这份文件写到了中央红军的主力北上到了甘肃武山县西南一带。
收到这样的好消息,大家的士气也都受到了鼓舞,以徐海东,刘志丹,高岗等同志为首,就给当时西北地区的负责人朱理治和聂洪钧写了这么一封信,希望的是红15军团能够派人去欢迎中央红军慰问咱的战士们。
拿到信之后,朱理治就把徐海东的信,拿给了当时担任着红15军团政委,也是陕甘晋省委领导人之一的程子华看。
主要是征求其意见,在看完信件之后,程子华一番思索,看着这份已经时隔一个多月的文件,程子华对于是否去迎接中央红军展开了思索。
毕竟已经时间隔了这么久,要来人应该早来了,把红15军全部拉去迎接,有没这个必要?
如果没有来,那有没有可能中央红军又进行了其他的转移行动,去欢迎会不会导致行动扑空?
而去与不去,人是不是全部去,都会让根据地面临一些问题,毕竟这来回往返一趟要花费个把月的时间,万一敌人趁着这个机会进攻根据地,如果大军开拔了之后,根据地没有人防守, 这一丢,那后面的事儿可就大了。
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程子华脑袋一转,就说那咱们不去,对你的其他人有一些差异,而程子华也接着说:“去迎接,要面临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那为啥不换一个方向呢?”
程子华就表示那不如接着打,朝南打,把敌人的重心全部给调动起来,不仅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也不用离开根据地,这样两件事儿都能得到好的一个解决方式。
朱理治和聂洪钧一听,认为这个方法很有道理,开完会之后,这事就传达到了全军。
当时,程子华已经染上了一些疾病,完成这个任务就得带病去,程子华是躺在担架赶到了前方,与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述申转达了。后方商量的这个办法。
大家一拍即合,也决定不离开根据地,毕竟离开之后这个风险确实太大,那按理由说这个事应该就这么过去了。
毕竟之后,红15军根据这个方针还在榆林桥拿下了一场大捷,甚至还俘虏了一位后来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那可是对少帅思想转变的大功臣。
而且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发生了陕北肃反这个事儿,几乎是给了根据地一刀,还是割在大动脉上的那种。
而此时中央也到达了陕北,目的呢是为了处理这场错误的肃反运动,在这场会议上,也是对那些犯错的人员给予了处罚。
程子华也在这场事件里被牵扯,但好在这场事件的结果是好的,虽然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至少最后并没有酿成没有办法挽回的灾难。
时间慢慢到了42年,这一段时期我党再一次将陕北的这次错误的肃反事件拿出来做了一次回顾,因为这个事件的影响还是颇为深远,甚至是对党史都有所改变。
高岗也是把这事儿拿出来再次做了一些文章,虽然高岗的目标是对朱理治、郭洪涛和聂洪钧,但这其实就是将程子华牵扯到了其中,毕竟当时传达是程子华传达的。
高岗在会议上表示是西北根据地得到中央红军的消息之后也没有去欢迎,说其对中央的态度消极,这可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造谣了。
虽然对于肃反的问题上,程子华犯下了错误,但是至少说,迎接中央这个事儿上,还真不是如高岗所说,因为后方的同志不同意,强迫前方同志同意。
毕竟当时即使带病躺在担架上,程子华都去传达了后方的意见,能有如此之心,而且一生跟随党中央不断的南征北战,又怎会是对中央心生嫌隙?
程子华解释,调查的最终结果也如此,看似事情就告一段落,毕竟在后续的结果之中,也证明了程子华的这个方针是对的。
可这事儿不断被反复提及,也开始如一根刺一样,扎在程子华心中,到了1955年春天,刚结束不久的高岗事件往后,由彭德怀主持的西北问题座谈会,就关于没有迎接中央的这个事儿,程子华再次做出了解释。
最后,马明方同志也是总结出,这不是不欢迎和反对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而是如何去做,怎么迎接和怎么部署!
有人说在后来55年授衔仪式中没有程子华的身影,但这绝不是因为所谓的程子华没有去迎接中央所导致,塔山阻击战,再到衡宝战役,程子华二十年革命生涯,战功赫赫。
虽然确实犯过错,但绝不会因这样一件事儿,中央就磨灭程子华的功绩,后来程子华官至副国级,勤勤恳恳为国家做出贡献。
而晚年在回忆录中,程子华还是再次将这一事儿写了出来,算是一次辟谣行动了。